精選文章

【教程式不是交差】兒童程式教育普及的同時,也該思考如何「長期」培養

March 15, 2016 16:50


本文作者為橘子蘋果營運長 束凱文

最近一期(2016.3)的親子天下的主題是「程式設計」,裡面刊出的三位學生「正好」都是我們的學生。 說巧嗎?其實也不會,畢竟我們從2012年就開始進行程式設計的教學,累積了不少學生。 而 Adrian 就是最早的那批學生之一,我們也帶他到台大分享他學習程式的過程,台下均是台大資工的學生或教授。


我們一開始的信念非常單純:

「全世界都在打資訊仗,台灣絕對需要跟上」

今年是 2016,距離我們的起點已經5年了,台灣突然像是醒了一樣,開始注意到兒童的程式教育。 深耕了程式教育這麼久,我們有些話想提醒各位。
 

不是每個學生都該「會」程式設計

前陣子我們的資深講師到板橋國小向新北市教育局資訊師資輔導團分享時,一個對孩子充滿熱情的教師問到:「難道你認為每個孩子都應該會寫程式嗎?」 橘子蘋果:「當然不!但是,他們應該要對程式設計有最基本的認識。然後再判斷自己到底喜不喜歡他、願不願意繼續深入下去。」

對,不是每個人都得學程式設計,但是我們認為:台灣的孩子必須要有選擇

「有得學卻選擇不學」以及「想學卻學不了」是不同的,前者是幸福,後者是無奈。 要讓台灣的學生有這個選擇,必須從教綱、師資培訓、教案、教材下手。 而其中光是師資的培訓就困難重重,公立小學很難有具備程式設計知識及經驗的資訊師資。 (不是質疑教師的能力,而是有太多時間、資源上的限制)  

有興趣、有天賦的學生,何處去?

但是當我們在一般體制中發現了有興趣、有天份的學生時,我們有能力輔導他嗎?
在現有體制下,學校難以培育特殊興趣或的學生。 當有興趣的孩子想要持續精進時,學校老師通常已經沒有能力輔導這些小孩了。
程式教育的目的不應只是交差式地讓每個學生都會一點程式而已,而是要讓有興趣、已經展露天份的學生,能有去處,讓他們繼續學習下去。為了達成這個目的,篩選、師資、培訓,環環相扣。 我們的幾位學生,就是因為能夠照著長期的學習地圖繼續前進,因此程式功力才能夠不斷進步,不會因缺乏學習資源而被迫停滯。而兒童學習程式的學習地圖,與大人學程式的學習地圖是不同的,必須精心設計。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開發整整兩年共160小時的常態程式課程,真正的由淺入深,才能夠成就對程式設計有興趣的孩子。 當然,電腦科學與軟體工程的領域實在太廣,160小時並不是結束,而是個開始。 經過這段時間培訓的學生,應當已經累計了一定的邏輯能力、編程技巧、以及軟體思維,有能力藉由自學、或是專案的開發,繼續完善自己的程式能力。  

期望政府在推廣程式教育的同時,也該同時思考程式適性教育的相關配套,並與民間合作,將有天份的孩子放在對的土壤中好好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