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文章

天才有可能是「後天」培育的嗎?

June 12, 2014 00:34


我們根據哈佛商業評論的“後天天才製造法”,設定的目標是培育出世界一流的程式設計高手。 

許多人認為,因為大腦區塊功能的差異,女性的空間能力與方向感較男性模糊,因此,下棋不是女性所擅長。但是在《哈佛商業評論》「後天天才製造法」中提到,30多年前,一對匈牙利教育家夫婦挑戰了這種說法。他們為三個女兒親自授課,教他們下西洋棋。每天系統化的練習,結果成績斐然。 2002年,三個女兒都晉身為全球前十名的女棋士,最小的女兒更在15歲時打破紀錄成為歷史上最年輕的女棋士。證明了有系統、反覆練習的學習效果。 

 

學術上也有相關的研究 

1985年芝加哥大學教授 Benjamin Bloom 研究120位在音樂、藝術、數學和神經科學表現優異、而且曾經贏得國際賽會獎項的人。發現這些高手在童年時,根本看不出他們長大後會有傑出表現。研究結果發現在西洋棋、音樂、體育或醫學方面,一個人的智商和他的表現無關,練習的“質”與“量”才是決定成就高低的關鍵。 

Bloom追蹤這些人的表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優異,全都是用心勤加練習、接受名師教練的苦心指導,再加上家人長期支持所造成。結論是:「有心」、「刻意」、「有系統」的鍛鍊才是培養高手的真正法門。 

 

為了成為「天才」,你需要怎樣的練習呢? 

魔術數字:十年一萬個小時。也就是我們俗諺所說的:「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就業情報》2009年6月號曾以這個法則為主題,稱這一萬小時為「成功的神秘數字」。他們以十位在各專業領域有所成就的人為個案,針對他們的家世背景、天份、機運和長期努力等四元素來評比,歸納出結論:長期努力超過一萬小時的練習、與準備,是決定一個人成功的最大關鍵。 程式設計,事實上和彈鋼琴、下圍棋、游泳、打網球、畫畫是一樣的。讓孩子從小接觸,培養興趣,之後用正確的方法不斷地磨練, 增進能力。這就像運動需要教練指導正確的姿勢,才能擁有世界一流的能力。 

舉台灣之光,高爾夫球球后曾雅妮的例子來說。她5歲時把高爾夫球當玩具,6歲開始參加青年盃比賽。在興趣與成就感的驅使下,她願意接受挑戰,願意克服挫折,加上家人長期支持,所以 22 歲就能摘下球后。 

同樣的在軟體界,微軟的比爾蓋茲、蘋果的賈伯斯、以及Facebook的馬克•祖克柏 (Mark Zuckerberg) 都在十幾歲的年紀就已經有了一萬個小時的經驗。